全市首个!
发布时间:2025-02-25 04:14:21

  成为全市首个“市管区建”创新模式的药品审评核查服务机构,并于近日入选为2025年闵行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创新举措之一。

全市首个!(图1)

  揭牌4个多月来,“闵行区药品审评核查服务中心”(以下简称“闵行中心”)建设情况如何?未来如何更好地为生物医药提供技术和政策指导服务?一同前往了解。

全市首个!(图2)

 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,药品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上市过程非常复杂,往往需要经历长达数年的审评和审批周期。

  在这一过程中,如果有一位专业贴心的“咨询顾问”,提前为企业在关键环节“把脉问诊”,开展事前指导服务,将一定程度缩短企业产品上市周期,尽早送入患者手中。

全市首个!(图3)

  而这正是“闵行中心”的建设初衷——把技术服务和政策法规“送上门”,指导区内企业进行药品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审评核查、许可检查等环节。

  z6尊龙凯时 凯时平台

  以医疗器械为例,目前医疗器械分为三类,其中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由上海市药监局审批。企业在产品注册审评过程中,区市场监管局更多地是充当企业与市药监局之间沟通的“桥梁”,负责及时传达相关信息。

  而如今,“闵行中心”的设立为该环节赋能。“闵行中心”不仅可以对企业进行事前指导沟通协调,帮助企业提升审评核查资料申报效率,更能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,优化管理效能,提高法规知晓度。

  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尊龙凯时中国官网

  正如“闵行中心”负责人朱璟刚所言:该中心并非独立审评核查主体,现阶段主要是市级审评核查部门前端服务的延伸。

  揭牌以来,“闵行中心”正加快与“市三个中心”(即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、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、上海市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)的人员管理、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一体化进程。

  而上述市级中心设立的咨询、审评、核查绿色通道,也正向闵行企业敞开大门。谈及审评“绿色通道”,朱璟刚进一步解释道,“我们正在建立工作机制,开展筛选整理,形成闵行重点项目、重点产品的清单,并报送至市药监局,这些产品一旦纳入市级评审中心的优先审评通道,审评速度将会得到提升,进一步缩短产品上市周期!”

全市首个!(图4)

  数据显示,2025年闵行区现有医疗器械、药品、化妆品生产企业180多家,其中包含大量初创企业和创新企业,是闵行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全市首个!(图5)

  尽管这些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拥有前沿优势,但在产品注册所需的审批手续和操作流程上,往往因经验不足而走弯路。从“破土而出”到“茁壮成长”,如何全面支持这些企业的成长蜕变?将成为“闵行中心”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,且已初见成效。

  2024年以来,闵行区共有5个产品进入国家和上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,4个创新医疗器械和1个1类新药获批。2025年前两个月,“闵行中心”已辅导上海心弘等6家企业开展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准备工作。

  在这一版图上,政企协同的力量正让闵行生物医药产业的“浓度”不断提升,创新生态日益完善。

全市首个!(图6)

  在离“闵行中心”临时办公点约1.3公里的士卓曼上海工厂,技术人员正在对多台高精密数控机床做安装调试,这批设备将用于生产新一代牙科种植体。

  士卓曼集团是全球牙科种植和修复及口腔组织再生领域的标杆企业。今年,位于莘庄工业区的士卓曼上海工厂计划推出上百款新产品,包括口腔种植手术中的辅助用品、手术工具等,涉及16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审评工作。

全市首个!(图7)

  对于这家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而言,产品获批上市早已不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初级阶段,企业更关注的是“审评环节”以外的政策解读和行业指导。

  在走访过程中,士卓曼上海工厂总经理罗毅提及企业需求,“我们始终将合规性放在首位,严格遵循国家法规要求。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监管政策更新频繁,我们迫切需要获得权威、及时的政策解读和专业指导,特别是在新规出台或政策调整之后。”

全市首个!(图8)

  “闵行中心”负责人朱璟刚当即翻开工作日志记录,并做出回应:“企业提出的想法很有代表性,政策指导一定程度上将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规避合规风险,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这确实应该成为‘闵行中心’未来重点的服务职能之一。”

  从建立初期的1.0版本,到现今正在摸索的2.0版本,在“边建设、边服务、边提升”的路径中,企业的需求是“闵行中心”发展的核心驱动力。

  目前,“闵行中心”已招募多位技术人员,输送至“市三个中心”进行专业培训,为今后向闵行企业提供系统化咨询服务积蓄能量。

  朱璟刚对未来“闵行中心”2.0版本充满期待,“‘闵行中心’的升级不仅体现在人员能力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构建系统化的配套制度体系,建立与上下部门以及各园区、街镇的高效联动机制,我们将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药品审评核查服务‘闵行模式’,为上海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。